10月9日下午,工学院在科技楼三楼会议室再次举办国科金本子一对一修改指导交流会。会议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杨祖培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工学院科研院长杜红亮教授主持,多位青年博士教师积极参与。此次交流会聚焦青年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科金)申请书撰写痛点,通过专家“把脉问诊”,为项目申报精准赋能。
针对张耀都老师的申请书,杨祖培教授结合历年评审反馈,深度剖析评审意见背后的隐性考量。在研究背景部分,她强调需精准锚定领域空白,建议援引近三年国际顶刊成果强化立项紧迫性;针对研究目标,她指出青年教师易犯“目标宏大但落地性不足”的通病,建议聚焦具体科学问题,确保目标可量化、可实现;在科学问题提炼环节,她反复强调“问题与目标需一一对应”,避免逻辑断层。从摘要的精炼表达、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到预算的合理性,她逐环节打磨,其务实细致的指导为项目冲刺注入关键助力。

在肖文清老师的申请书指导中,杨祖培教授创新采用“逆向解析法”:首先梳理评委评价意见,明确修改方向;随后回归申请书,重点优化标题与摘要。她以“八股文”结构为框架,逐字推敲摘要表述,凝练出兼具学术性与吸引力的标题。针对立项依据,她重构逻辑链条:从国家战略需求切入,层层递进至研究现状分析,明确“需求—缺口—解决方案”的书写脉络。在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部分,她通过案例对比,指导教师区分“创新点”与“研究内容”的边界,并针对可行性分析提出“数据支撑+技术路线图”的写作技巧,帮助教师厘清工作基础与未来规划的衔接逻辑。

对于刘佳老师的申请书,杨祖培教授从顶层设计切入,提出“选题前沿性、摘要凝练度、立项逻辑性”三大提升方向。她建议选题需紧扣学科前沿,避免“跟风式”研究;摘要应通过“背景—问题—方法—创新”四段式结构,在200字内呈现核心价值。在立项依据部分,她指导教师以“技术瓶颈—现状分析—解决路径”为线索,段落结尾明确总结创新思路与关键问题,形成逻辑闭环。针对研究内容,她强调“少而精”,建议删除冗余实验设计,聚焦核心科学问题;在可行性分析环节,她引入“技术成熟度模型”,指导教师量化展示前期积累,增强说服力。

结合项目申请书的评审意见,杨祖培教授对陈敏老师的申请书给出了全方位的指导与修改建议,并对需修改的内容进行了逐条且详细的解释。他指出,就申请书而言,项目摘要部分需进一步精炼、简化研究内容,明确本项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着重突出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言部分要着重凸显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现状部分应注意体现递进与层次感,对现存科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要进一步提炼、明确。杨教授还建议,项目申请书应在内容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等方面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升质量。

此次交流会持续近四小时,杨祖培教授通过“问题诊断—案例解析—实操演练”三维指导模式,帮助青年教师突破申报瓶颈。参会教师纷纷表示,专家指导既“解惑”又“授法”,从宏观框架到微观表述均获系统性提升。
杜红亮教授总结时强调,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团队互助”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在国科金申报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此次活动不仅为2026年度国科金申报奠定坚实基础,更彰显了工学院以学术指导赋能人才发展的决心。
工学院宣 2025年10月10日